创新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12月22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高质量发展蓝皮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指数为34.33,较2013年增长了47.60%,年均增长率达到4.4%。二级指标中,制度与环境指标得分从6.42提高到8.96,资源与投入指标得分从3.80提高到6.38,产出与效益指标得分从13.03提高到18.99。
报告课题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基于制度与环境、资源与投入、产出与效益三方面内容,构建了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指数,并利用统计数据,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和各地区经济创新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指数还包括创新文化、法治环境、产品创新投入、劳动要素效益、管理要素效益等15个三级指标。
看年度排名: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排在前5位
报告对31个省级区域2022年的经济创新发展指数和各二级指标做了排名。广东经济创新发展指数为61.14,排名第一;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排在第2至第5位,其经济创新发展指数分别为58.84、56.01、54.96、49.60。经济创新发展指数居后5位的省级区域分别是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其经济创新发展指数分别为19.53、19.32、17.51、17.08、16.01。总体上看,经济发达的省级区域对于创新发展更为重视,而且具备推动创新发展的技术、资金、人才、文化等条件,因此经济创新发展指数较高。
从各地区二级指标的得分来看,制度与环境指标得分排名前5位的省级区域分别是浙江、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排名后5位的分别是新疆、广西、云南、西藏、青海。可以发现,制度与环境指标得分排名靠前的地区,均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普遍对科技创新给予了较强的财政支持,而且直接融资比例较高、经济活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较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数较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占比较高。得益于此,这些地区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进而在制度与环境方面取得了较高得分。
资源与投入指标得分排名前5位的省级区域分别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排名后5位的分别是贵州、山西、青海、宁夏、内蒙古。值得注意的是,资源与投入指标得分排名前5位的地区在制度与环境指标的得分上也排名前5位,但排名后5位的地区发生了明显变化,包括了山西和内蒙古等资源发达地区。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其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备依赖资源发展的条件,从而造成其推动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较弱。例如,山西和内蒙古R&D经费占GDP比例仅分别为1.2%、1.0%,显著低于全国2.6%的平均水平;而且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也不高,同样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出与效益指标得分排名前5位的省级区域分别是上海、江苏、福建、北京、浙江;排名后5位的分别是青海、宁夏、甘肃、新疆、西藏。产出与效益指标得分排名仍然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来说,其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城市建成区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规模以上企业非国有资本出资占比更高,单位GDP能耗更低,因此其产出与效益指标得分排名较为靠前。
看十年趋势:浙江河北安徽江西山西西藏增幅较高
从31个省级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2013-2022年,各地区经济创新发展指数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浙江、河北、安徽、江西、山西、西藏的增幅较高,增幅均在70%以上,特别是浙江的经济创新发展指数从2013年的29.29增长到2022年的56.01,增幅达到了91.2%。主要原因是这几个地区的资源与投入二级指标得分增长幅度较大,除山西以外,浙江、河北、安徽、江西、西藏的资源与投入二级指标得分增幅均在100%以上。
从全国位次上看,尽管2022年各地区经济创新发展指数的位次与2013年大致相同,但是排名居前的地区发生了变化。北京从2013年的第1位下降至2022年的第5位,广东从2013年的第2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位,天津从2013年的第5位下降至2022年的第8位,浙江从2013年的第6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3位。总体上看,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创新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而且其经济创新发展水平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始终保持着一定优势。
从31个省级区域制度与环境指标得分的变化趋势来看,绝大多数地区的制度与环境指标得分有所提高,但部分地区的制度与环境指标得分出现了下降。其中,制度与环境指标得分增幅较大的地区有浙江、四川、江西、河北4个地区,其制度与环境指标得分增幅均在130%以上。原因主要是这些地区法治环境三级指标得分的增幅较大。但是,青海、云南、贵州、陕西的制度与环境指标得分却出现负增长,降幅分别为37.7%、18.3%、4.0%、3.3%,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上述地区在新型举国体制三级指标得分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
从31个省级区域资源与投入指标得分的变化趋势来看,除青海和宁夏外,其他地区的资源与投入指标得分均有所提高。广西、福建、安徽、河北等地区的增幅均超过100%,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产品创新投入三级指标得分增幅较大,而且部分地区基础研究投入三级指标得分的增幅更是明显超过其他地区。但对于青海和宁夏来说,其基础研究投入三级指标得分出现了负增长,而且其他三级指标得分的增幅也相对较小,特别是青海的外部技术投入三级指标得分也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从31个省级区域产出与效益指标得分的变化趋势来看,各地区产出与效益指标得分均有所提高。从增幅来看,山西、青海、宁夏产出与效益指标得分的增幅较高,分别达到了105.4%、114.8%、108.5%,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劳动要素效益和技术要素效益三级指标得分的增幅较高。相比之下,广东、天津、北京的产出与效益指标得分增幅较小,这一方面与其基数较大有关,另一方面则与这些地区部分三级指标得分出现负增长有关,例如北京的管理要素效益三级指标得分出现负增长,天津的技术要素效益、土地要素效益、环境要素效益三级指标得分出现负增长,广东的技术要素效益三级指标得分出现负增长。
报告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基于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指数测算结果,报告提出三点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经济创新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为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制度环境。研究表明,尽管近年来制度与环境指标得分稳步提升,但与资源与投入、产出与效益指标得分相比,制度与环境指标得分的年均增长率最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三级指标新型举国体制得分出现负增长有关,其背后反映的是创新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效率低下。因此,要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找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点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创新主体应在国家政策指引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活力和效率,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对接与合作机制,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生态,解决创新主体间存在的目标与利益冲突。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把基础研究摆在科技创新的关键位置。研究表明,2013年基础研究投入指标得分仅为0.50,即使到2022年,也仅增长至0.76。基础研究投入指标得分的年均增长率不仅低于5%,而且也是资源与投入指标当中得分最低的指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和投入不足。因此,要进一步拓宽基础研究投资渠道,提高经费支出比重。一方面,要适当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尽管我国已经将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目标值设定在8%以上,但与发达国家15%-25%的普遍水平相比,仍然存在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与其他研究不同,基础研究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唯一性、长周期等特点,因此应该保障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同时,也要进一步鼓励科技领军型企业投入基础研究,探索建立社会捐赠更多投向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
第三,要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区域创新体系,缩小区域之间的创新发展差距。研究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创新发展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13年,经济创新发展指数居第1位的地区比居末位的地区高了33.61,到2022年,这一差距增长到了45.13,表明区域之间的创新发展差距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收敛的趋势。因此,要缩小区域创新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政策制定部门应适当加大调控力度,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的支持,同时经济发达地区也要发挥帮扶作用,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要结合当地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推动创新发展,还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制度与环境,重点发挥法治环境改善对创新发展的拉动作用。
本文作者:樊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