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第134届广交会顺利落幕。本届广交会共有来自229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线上线下参会。线下参会的境外采购商超过19万人,比上届增长超五成。广交会,再次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第一展”的强大市场号召力和全球影响力。
“晴雨表”“风向标”,这是外界对广交会重要性最广泛的认知,而秋季广交会更是观察来年中国外贸冷暖的重要窗口。
对于已经举办了134届的广交会而言,本届展会或许只是67年广交会历史中的一瞬。然而,在当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持续攀升的大背景之下,本届广交会现场人头攒动、热气腾腾的场景,无疑为世界市场平添了一层暖意。
穿越熙熙攘攘的人流,跨越复杂多变的经济周期,是什么让一场走过67年的“老展会”依然人气如昨?站在会场,展望未来,我们能从一组组新鲜出炉的“广交会数据”中,“读懂”广东乃至中国怎样的外贸发展态势?
数据“爆表”折射求变之路
“真没想到这一届广交会这么火热,远远超过我们预料,从早上到闭馆我们几乎没坐下休息过。”来自广东湛江、从事小家电生意的客商陈先生惊喜地发现,记忆中广交会熟悉的“拥挤感”又回来了。
涌动的人流、踊跃的展商、热络的接洽…..如果说“远超预期”只是身处其中的中外客商们最直观的感受,那么统计数据或许能更准确把握这场展会的“温度”:本届展会面积继续扩大,展览总面积扩至155万平方米;7.4万个展位吸引了参展企业28533家,再现“一位难求”。
数据之中,往往暗藏趋势。对于极具风向标意义的广交会而言更是如此。仔细分析一组组“广交会数据”,“量”的增长里,蕴含“质”与“势”的变化。
与上届相比,在本届广交会上,第一期家电、电子消费品、机械设备、新能源等机电产品展区规模大幅增加,增幅超18%,其中新能源展区规模增幅更是高达172%。
这种变化,不乏广交会主办方敏锐观察行业动态、并推动25年来组展首次优化大调整的因素;更是我国新兴行业、企业近年来加快转型升级、一大批“小巨人”“隐形冠军”得以站到台前,为世界提供更优方案的产业结构之变。
展会外,市场传递的信号清晰而明确:前三季度,广交会举办地广东“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分别增长4.3倍、20.6%、29.6%。场内场外“同频共振”,热度可见一斑。
“已经有三年多没来广交会,没想到中国新能源企业增长这么快,产品种类又多又全。”在英国的采购商爱德华看来,每一届都在不断拓展的广交会,“增量”不仅来自参与企业数量,更来自于中国企业不断创新、推动单一产品向多元化、高端化的“新增长”。
在本届展会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海关AEO高级认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华老字号等优质企业增至4600家。主办方甚至修订一般性展位安排办法,为的是让更多新企业参展。“一站式采购”更是成为本届展会热词之一。
从组展的优化调整、到老字号求新求变,再到新企业通过创新首秀国际舞台中央……热度不减的广交会现场正生动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的韧性之源——面对错综复杂的挑战,唯一不变的,就是适应市场不断变化。只有善于创新求变,才能完美蜕变。
“从小而美的消费新品到高精尖的前沿科技,从单纯代工到自有品牌出海,从销售产品到提供解决方案,从传统行业到新兴领域”。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认为,从广交会上的产业布局和数据新变化中,能够看见中国企业不断向产业链的中高端攀升,彰显了中国外贸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创新活力。
贸易延伸彰显“大广交”纵深
评价一场贸易展会成功与否,除了观察现场人气如何,更要看展会能否带来实实在在的交易订单。本届广交会线下出口成交223亿美元,比第133届继续增长2.8%。展会“人财两旺”确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要真正“读懂”广交会于中国、于世界的重要意义,仍要跳出展会本身寻找答案。
在距离广交会展馆不到两个小时车程的江门市,摩托车产品经理陈飞妍正在向阿塞拜疆的客商介绍企业新产品。广交会举办期间,他们已经连续接待了超过80个从广交会上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来到工厂实地考察的外商团队。而依靠面对海外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最终在产业一线与外商达成合作,敲定订单。
看工厂、看车间、看产能,陈飞妍和她所在企业并非个例。在这155万平方米的广交会展馆之外,更广阔的贸易空间正在无限延展……广交会的“溢出效应”更加凸显。
中山古镇灯博会、阳江刀博会,广州国际美妆周……记者梳理发现,就在134届广交会举办期间,广东多个地市抢抓广交会带来的“超级客流”机遇,积极结合当地优势产业,举办了大大小小十多场专业展会。
因此,步履不停地深入地市、深入生产线,继续寻找对接海外市场新机遇,成为不少客商在本届广交会举办间隙的新选择、新行程。而一场场行业更细分、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展会,更让海外客商一边惊呼中国市场门类之全,产品之新,一边不断扩大自己的“考察半径”。
这一小切口,恰恰折射了广交会举办地广东发展格局正在进行的深刻变革: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正在悄然从过去深度依靠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发展,到如今自立自强发展自身产业、锻造健全的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越迁。与此同时,广东也在不断拓展自身的经济纵深、利用广交会等贸易平台积极打开市场,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每个地市的贸易优势,与全球共享的新趋势。
新市场,新纵深,交融带来新机遇。走出广交会展馆,一场范围更广、合作程度更深的“大广交”正在南粤大地进行和延续。海内外客商在共享广东、中国经济纵深持续扩大带来的红利的同时,深切感受着广交会强大的市场“变现能力”。也更加坚定了到中国来的信心:土耳其作为本届参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展团,广交会刚刚结束,就表态积极响应下届参展邀约并认真筹备;日本展团首次参展的企业现场与中国企业签下价值可观的订单……更有不少境外参展企业表示,广交会为他们搭建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快速通道,让他们共享广交会的“超级流量”。
澎湃动能源于坚定信心
走出广交会,站在忙碌的港口一线,或许更能感知当下外贸的“冷暖”。
距离广交会展馆约70公里的广州港南沙港码头,直至深夜仍灯火通明,龙门架全天候不间断地运作,繁忙而有序。广交会期间,广州港国际班轮航线总数达到160条,大批刚刚从广交会上签订的订单,转眼间货品就从这里运往全球各地。往往海外客商回国之前,在广交会上成交的货物就已经先期抵达。
站在港口看出口,但见巨轮往来,扬波逐海,货如轮转并非虚言。
从万商云集的广交会到万“箱”云集的港口,再到堆积如山的集装箱货物化作一条条的国际航线——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个别国家强行推动“脱钩”“断链”之下,我们却从火热的广交会现场、从依然日益密织航线的中,窥见“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背后的经济韧性。
就在广交会举行期间,广东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数据正式发布:前三季度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6万亿元。其中,出口4.04万亿元,逆势增长3.9%。——早在今年年初,广东提出要以自身的“进”为全国的“稳”提供支撑,这样的宣言正在逐步化为现实。如今,广东不仅通过自身稳链、补链、强链、控链为全球提供优质产品,更通过持续日益立体的交通体系,全方位持续“链”接全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从广交会出发,我们看到的是大到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的广州南沙港、连接全球200多个航点的广州白云机场;小到全天候便利海外客商的广交会办证服务。无一不在向世界宣告这样一种态度:越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严峻挑战,中国越保持主动扩大开放。这种对于开放的坚定,矢志不渝。
会场内,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采购商到会人数占比从50.4%提升到58.1%;进口展累计吸引了70个共建国家2800多家企业参展,占比超过六成;会场外,多家外资金融机构陆续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速预测。透过“中国第一展”这个窗口,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商能够清晰地看见:中国正在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为全球贸易合作带来新气象、新机遇。而一届比一届规模持续扩大、参展人数不断增加的广交会,更包含着每一位客商对中国市场满怀期待和持续的信心。
第134届广交会结束后,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旋即开幕。两场国际性盛会的遥相呼应,这是信心的“会”聚,更是世界对中国的坚定选择!
(总台记者 林丽丽 郭翔宇)